|
|
中心人员 |
|
|
|
 |
 |
|
李奋飞
法学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人民大学诉讼案例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人民大学律师业务研究所执行所长 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人民大学犯罪与监狱学研究所所长 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执行检察研究中心副主任 |
|
|
 |
 |
|
一、论文 《论“交涉性辩护”——以认罪认罚从宽作为切入镜像》,载《法学论坛》2019年第4期。 《论“表演性辩护”——中国律师法庭辩护功能的异化及其矫正》,载《政法论坛》2015年第2期。 《中国律师业的“格局”之辨——以辩护领域的定性研究为基点》,载《政法论坛》2017年第4期。 《检察再造论——以职务犯罪侦查权的转隶为基点》,载《政法论坛》2018年第1期。 《从“顺承模式”到“层控模式”——“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评析》,载《中外法学》2016年第3期。 《“作证却免于强制出庭”抑或“免于强制作证”?——<刑事诉讼法>第188条第1款的法教义学分析》,载《中外法学》2015年第2期。 《司法改革的实验方法——以试点方案的类型化设计为研究对象》,载《法学》2017年第8期。 《舆论场内的司法自洽性研究——以李昌奎案的模拟实验分析为介质》,载《中国法学》2016年第1期。 《论司法决策的社会期望模式——以“于欢案”为实证切入点》,载《法学》2019年第8期。 《刑事误判治理中的社会参与——以美国无辜者计划为范例》,载《比较法研究》2016年第1期。 《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护——以复仇愿望的实现为中心》,载《政法论坛》2013年第5期。 《论“唯庭审主义”之辩护模式》,载《中国法学》2019年第1期。 《“调查——公诉”模式研究》,载《法学杂志》2018年第6期。 《论控辩关系的三种样态》,载《中外法学》2018年第3期。 《论检察机关的审前主导权》,载《法学评论》2018年第6期。 《职务犯罪调查中的检查引导问题研究》,载《比较法研究》2019年第1期。 《检察机关的“新”自侦权研究》,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9年第1期。 《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持续发展因子探析》,载《法商研究》2016年第5期。 《刑事误判纠正依赖“偶然”之分析》,载《法学家》2015年第4期。 《美国死刑冤案证据剖析及其启示》,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通过程序制裁遏制刑事程序违法》,载《法学家》2009年第1期。 《对立案与侦查关系的再认识》,载《法学家》2006年第3期。 《在押人员投诉处理机制实证研究》,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最高人民法院死刑复核程序新探》,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宽容的底线:中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的理性反思》,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3年第4期。 (第一作者) 《监狱检察的三个模式》,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第一作者) 《我国基层公务员职务犯罪行为动机的实证研究》,载《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第二作者) 《在押人员投诉处理机制比较研究》,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4年第2期。(第一作者) 《刑事诉讼中的法官庭外调查权》,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刑事再审启动权质疑》,载《人大法律评论》2003年第2卷。(第二作者) 《对“客观真实观”的几点批判》,载《政法论丛》2006年第3期。 《我国司法解释体制的反思与重构》,载《诉讼法学研究》2006年第11卷。 《论侦查权的司法控制》,载《政法论坛》2000年第6期。(第二作者) 《刑事再审程序的理性思考》,载《法学》2000年第10期。(第二作者) 《刑事二审“全面审查原则”的理性思考》,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第二作者) 《从“复印件主义”走向“起诉状一本主义”》,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司法解释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被“虚置”的成因分析》,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转载于《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 2006年第5期。 《刑事诉讼中的控审不分问题》,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2 期。(第二作者) 《刑事庭前审查程序改革研究》,载《诉讼法学研究》2002年第2卷。(第二作者) 《刑事二审“发回重审”制度之重构》,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1期。(第二作者) The limits of arbitrariness in anticorruption by China’s party discipline inspection committees,载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SSCI),Vol.25, No.97, (第一作者) The power and the misuse of power by China’s local procuratorates in anticorruption,载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w,Crime and Justice(SSCI),vol.45.June,2016.(第一作者) 《英国比利案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载《法律适用》2017年第4期。 《大数据时代的智慧辩护》,载《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8年第3期。(第一作者) 《司法责任制改革的司法大数据方略》,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第一作者)
此外,还在《人民论坛》《法制日报》《人民检察》《检察日报》《人民法院报》《财经》《中国检察官》等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100余篇。
二、著作和教材 《失灵——中国刑事程序的当代命运》,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独著) 《有一种力量——转型社会的法治细节》,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独著) 《程序合法性研究——以刑事诉讼法为范例》,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独著) 《<刑事诉讼法>法律法规精释》(21世纪法学课程学习与考试指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编著) 《正义的底线》,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独著) 《误判——刑事指控错在哪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译著) 《刑事诉讼法理解与适用》,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副主编) 《刑事诉讼法教学参考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陈卫东主编。(参著) 《刑事诉讼法学原理与案例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陈卫东主编。(参编) 《刑事诉讼法教程》,中国城市出版社2004年版,程荣斌主编。(参编) 《中欧遏制酷刑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陈卫东主编。(参编) 《刑事诉讼法》(法规关联记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编著) 《刑事诉讼法》,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版。(编著) 《国家司法考试名家专题》(刑诉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编著) 《模范刑事诉讼法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版,陈卫东主编。(参著) 《模范刑事诉讼法典》(第二版),陈卫东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参著) 《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独著) 《刑事诉讼法练习题集》(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配套辅导用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程荣斌主编。(参编) 《刑事审前程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陈卫东主编。(参著) 《刑事诉讼法学关键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副主编) 《中欧遏制酷刑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参著) 《戴修攒法学文集》,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点校) 《被告人认罪案件的简化审理》,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陈卫东主编。(参著) 《刑事诉讼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陈卫东主编。(参编) 《正义的救赎》,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参著)
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微观研究——以派出所为切入点》(已结项)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罪犯权利保障实证研究》(在研)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在押人员投诉处理的检察监督》(已结项)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以审判为中心”背景下的刑事指控体系建构》(在研) 北京市法学会重点课题:《刑事执法办案机制研究》(在研) 中国人民大学明德青年学者计划:《刑事错案的制度性治理》(已结项)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持续支持项目:《刑事错案的制度性治理》(在研)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青年教师学术创新团队建设计划:《腐败治理与刑事司法制度的完善》(在研) 安徽省侦查逻辑办案研究会重大课题:《反贪反渎转隶后检察监督职能定位研究》(已结项) 安徽省侦查逻辑办案研究会重点课题:《论检察机关的审前主导权》(在研)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青年教师项目:《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障》(已结项)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