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议现场
正义网安徽7月23日电(记者 吴贻伙)量刑程序规范化改革中到底是采用定罪量刑混合不分的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还是采用先定罪后量刑的隔离式量刑程序更为可行?中国人民大学律师业务研究所、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与安徽省芜湖市中级法院和市人民检察院联合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实验研究,提供了一个不同于现行量刑程序的“试水”样本——隔离式量刑程序。

在7月23日举行的量刑程序改革与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研讨会暨芜湖量刑程序改革试点结项会议上,全国人大法工委刑法室及最高人民法院刑三庭有关负责人、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改革办公室有关人员,会同部分国内知名的刑事诉讼专家、学者对此实验研究项目进行了成果鉴定,认为此项研究意义重大,成果丰硕,对于量刑规范化问题是一项有益的探索,去年10月1日全面推行的量刑规范化改革也借鉴吸收了此项研究成果,整个实验研究过程非常严谨、细致和科学,值得充分肯定。
量刑规范化改革是中央确定的重要司法改革项目,而据介绍,在量刑程序模式的选择上,理论界与实务界始终存在两种观点,即隔离式量刑程序(亦称“独立量刑程序”)和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两种模式的基本区别在于定罪与量刑两个环节如何进行区分与区别处理,现行的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主张在维持现有的定罪与量刑程序混合不分的状况下,突出量刑程序的重要性,在法庭调查阶段设立专门的环节调查量刑证据,在法庭辩论环节设置专门的阶段就量刑问题展开辩论。
由中国人民大学律师业务研究所所长陈卫东教授主持的这一量刑程序改革试点项目适用的是隔离式量刑程序。他们从2009年1月起,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首先将隔离式量刑程序改革的设想,细化为供芜湖市中级法院与市检察院共同适用的《公诉案件量刑程序指导意见(试行)》,然后在近半年时间内,在芜湖市中级人民法院和所属的鸠江区人民法院对60个案件采用隔离式量刑程序进行一审程序的审理,并对另外47起案件按照现行刑事诉讼程序进行审理,从而进行相应的实验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樊崇义、卞建林,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王敏远、冀祥德,四川大学教授龙宗智、左卫民,复旦大学教授谢佑平以及来自安徽当地实务界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