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监会17日发布《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自发布之日起30日后生效。这意味着中国股市将开启新的退出通道。新版退市制度“亮剑”,多家“ST公司”连亏,可能暂停上市。
新版退市制从五方面改革完善
新版退市制度提出健全上市公司主动退市,明确实施重大违法公司强制退市,严格执行市场交易类、财务类强制退市指标,并进一步明确了重大违法公司及有关责任人员的赔偿责任。
上市公司退市制度从五方面进行了改革完善。第一,实施主动退市制度;第二,明确实施违法公司的强制退市制度,欺诈发行和重大信披违法,一年内交易所作出终止交易的决定;第三,严格市场类强制退市指标;第四,完善配套制度安排,设置退市整理期;第五,加强退市公司投资者保护。
值得关注的是,针对欺诈发行、重大信息披露违法等市场反映强烈的两类违法行为,退市新规明确规定上市公司存在上述两类违法行为的,如果被证监会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或者因涉嫌犯罪被证监会依法移送公安机关,证券交易所应当暂停其股票上市交易。
这意味着从11月17日起,如果上市公司被证监会发现有欺诈上市或者重大信息披露违法行为,那么就面临退市风险。欺诈上市一旦认定,并由证监会作出行政处罚,股票将暂停上市,并由交易所在一年内作出终止上市决定。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说,健全完善退市制度,有利于实现优胜劣汰,提高市场有效性,并有利于培育理性投资的股权文化,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观察
能否终结“乌鸡变凤凰”?
长期以来,A股市场违规公司、造假企业难以退市,从万福生科到南纺股份等“惯犯”,均上演了一幕幕“乌鸡变凤凰”的闹剧。专家认为,只有完善违规退市责任倒查机制,才能真正使资本市场不再充斥造假乱象,有望终结“乌鸡变凤凰”的闹剧。
长期以来,“罚而不退”是A股造假有恃无恐的重要因素。比如,被称为“创业板造假第一案”的万福生科案虚增收入超过9亿元,上市前号称农业板块多年罕见的“高科技股”、“绩优股”。然而,按其上市前后4年半间的数据计算,剔除“水分”后的真实业绩竟是亏损94万元。在2006年至2010年,南纺股份连续业绩造假,累计虚构3.44亿元利润,公司及12名责任人因此被罚款合计153万元。
业内人士表示,从A股历史上的银广夏、东方电子、绿大地(现*ST大地)等造假公司来看,A股建立至今一直存在“上市就难以退市”的怪圈。
“不改革退市制度,造假上市的冲动就难以消失。”上海一位投行人士指出,即使是造假曝光,责任人最多去坐牢,大多罚款了事,但公司的壳还可以转手赚几亿元。“2013年的借壳上市个案中,上市公司的‘壳资源’行情已达4亿元到5亿元,依然是稀有品。”
专家认为,重大违法公司强制退市制度,有望治理A股近年愈演愈烈的造假上市现象。退市制度改革,也是资本市场由重融资者向保护投资者转变的重要一步。分析人士认为,一些依靠欺诈、报表重组手法,大玩突击“保壳”和财务游戏的上市公司,将成为改革后的重要监管目标,中国证监会此前已多次表示,对于应当退市的公司,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出现一家、退市一家”,坚决维护退市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记者了解到,退市改革中,证券交易所还将对部分指标予以细化。上交所此前在股票上市规则中,就拟新增“20个交易日持股低于2000人”作为退市标准。此举将有助于逐步将交易不活跃、长期占据“壳资源”的“僵尸股”淘汰出市场。
短评
把没有特例的退市制度执行到底
在一个成熟的市场里,退市不过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在A股市场,退市却成为“老大难”,严重威胁着市场的健康运行。如今,新版退市制度出台,为退市给出了更加明晰的标准和机制。
股票市场进入有门槛,退出亦当有标准。如果一个市场只进不出,自然就失去了生态平衡。那些靠欺骗进入市场的企业堂而皇之地存在着,那些ST企业还由于可能被注资而成为热门股票。由此产生的就是令人头疼多年的“价格扭曲”“垃圾股炒作”等不合理现象。
企业在股市中当退不退,受害最深的就是广大中小投资者。股市缺乏价值投资,没有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的中小股民只能跟风炒作,往往难逃为垃圾股炒作者买单的命运。
伴随着新版退市制度的实施,在刚性标准之外,必须发出严格落实的信号。让利益相关方不再心存侥幸,让市场有明确的退市预期,把没有特例的退市制度执行到底。
公司
哪些股票可能暂停上市
新版退市制度强调,严格执行市场交易类、财务类强制退市指标。而根据沪深交易所规则,“三年连亏”依然是暂停上市的主要条件。目前两市已公布三季度业绩预告的约20家ST公司中,有四成继续亏损,8家将面临暂停上市窘境。据统计,其中业绩亏损幅度较大的包括*ST新民、*ST东力、*ST三鑫、*ST仪化、*ST东数等。
这些企业在2012年、2013年年度已连续两年亏损,如果其年底仍不能扭亏,将面临暂停上市的命运。另外,受关注度较高的创业板退市风险股票中,包括造假上市的万福生科、天龙光电、宝德股份。
据记者了解及公告提示,目前还有宁波富邦、宝安地产等个股卷入证券投资者索赔诉讼。皖江物流近日被证监会稽查总队立案调查,上市公司已公告并提示存在法律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