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调查表明,中国半数以上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人格障碍问题尤为突出。专家指出,这些人格障碍始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如果长期得不到释放和调整,一定时间后就会放大、爆发,“出事是迟早的”
为何会有"药家鑫"式的爆发
李婷婷 本报记者 戴蕾蕾
5月4日上午,陕西省西安市中级法院传出消息,一审因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的药家鑫提起了上诉。
药家鑫,这个昔日西安音乐学院钢琴系的学生,因为开车撞人并连刺受害人张妙8刀致死的惊人案件,成为社会关注和争论的焦点。
在有关药家鑫杀人动因的分析中,不论是律师主张的“激情杀人”、心理学家提出的“强迫杀人”,还是被害人亲属指责的“残忍杀人”,都离不开对药家鑫教育经历的分析。
4月1日,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23岁的赴日留学生汪某因学费问题与母亲发生争执,向母亲连刺了9刀。
汪某刺母案发生后,有心理学家指出,汪某有自我中心的人格障碍,过早出国留学,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孩子很容易出现心理扭曲。
一桩桩大学生的极端犯罪案例带给世人的是无尽的感叹和悲伤。本该是未来栋梁的大学生为何会漠视生命,成为凶手?
在犯罪心理学家为他们所勾勒的精神图像中,既有其特性,但更多的是值得社会反思的共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研究员认为,一个正常的孩子不会突然走向人格障碍,心灵的扭曲也是一点点形成的。
反过来说,一个成年人犯罪,都可以追溯到青少年时期的人格健康缺失。
我国青少年人格健康问题亟待关注。
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2010年对部分省市的大学和中小学生的人格状况进行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内地至少有3000万学生受到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问题的困扰。
其中,受访初中学生中,有84%的人表示会有难过、压抑和焦虑;小学受访者中,有将近50%的学生近期都感受过愤怒、羞愧、委屈和丢脸等不良情绪,而这些不良情绪主要来自父母、老师给予的负面评价。
与日益严重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目前中国社会对心理健康的重视还远远不够。专家测算,中国需要大约3万名儿童精神科医生,而目前的实际数字仅不到100名。
大量有着心理问题的青少年没有得到及时、适宜的帮助或治疗。这些心理疾病大多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自行痊愈,相反却有日积月累,最后积重难返导致情绪失控而出现过激行为,导致悲剧发生的可能。
人格障碍沉淀导致悲剧发生
压力、痛苦和创伤,是有积累性的。这个东西本身不重要,也不是很严重,但如果长期没有得到释放和调整,经过一定的时间,它就会被放大
面对死刑判决,药家鑫提起了上诉。
对此,受害人张妙的丈夫王辉并未感到意外。他态度坚决地说:"药家鑫上诉了,我就陪他到底。"
半年以前,2010年10月20日晚11时许,药家鑫在西安大学城的翰林路驾车撞倒了张妙。张妙是附近村的村民,在大学旁边的一家麻辣烫店打工。当时她骑着电动车和药家鑫同向行驶,药家鑫车加速后感觉撞上了什么东西,他没在意。
后来他觉得不对,掉头查看,发现张妙被撞倒。
据药家鑫事后向警方的供述,他下车后,发现张妙没死并且在记他的车牌号码,他拿出了刀子。
腹部一刀、背部三刀、前胸一刀,双手三处刀伤。张妙的妹妹张朗说,致命的是前胸右锁骨处,主动脉被割断。
在多数同学眼中内向、羞涩、安静的药家鑫的这次爆发几乎让所有人震惊。
药家鑫曾对朋友感叹:"也许我心理有点扭曲了。"
因为弹琴和学习,药家鑫从小到大常遭父母殴打。"为了练琴,妈妈会打我,或者拿皮带抽我。有一段时间,爸爸看我的成绩不好,没有努力学,把我关在地下室里面,除了吃饭能上楼以外,其他时间都在地下室里待着。"
这样的家庭环境让幼年的药家鑫觉得"看不到希望,天天压力特别大,我经常想自杀"。
药家鑫几乎没有朋友。他一直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与人沟通和交往。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医师徐方忠在分析药家鑫心理状况时指出,药家鑫存在自我中心、偏执、敏感等人格障碍。
所谓人格障碍,《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定义为"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
徐方忠指出,由于父母亲太过严厉的教育和体罚,形成了药家鑫偏执、敏感的性格,具体表现在对挫折和遭遇过度敏感,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性格多疑,容易将别人的中性或友好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视,感觉到受压制、被迫害。
因此当车祸发生,受伤者在记车牌,药家鑫由于害怕受害人以后无休止地来找自己和父母的麻烦,同时也害怕父母找自己的麻烦,对受害人连捅8刀,然后驾车逃跑。
"在这样的人格障碍条件下,必然伴有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迟早会'出事'。在温和、平静外表下,在学业的光环下,掩藏着的是一颗扭曲、变态的心。"徐方忠表示。
北京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宗春山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没有人不经历过创伤,人们都是从创伤中成长起来的。多数人之所以能够顺利地度过,与周围的环境和自身积极的人格特质是分不开的。
"压力、痛苦和创伤,是有积累性的。这个东西本身不重要,也不是很严重,但如果长期没有得到释放和调整,经过一定的时间,它就会被放大。"宗春山说。
徐方忠认为药家鑫案实际上反映了一个严重的社会心理卫生问题---我国部分青少年存在人格障碍。他指出,人格障碍通常开始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并长期持续发展至成年或终生。
有关数据显示,从1992年到2005年,青少年的焦虑得分增加了约8%,抑郁得分增加了约7%,敌对心理得分增加了近8%,而积极的心理特征如自尊水平,从1997年到2007年却下降了11%。世界上20%的自杀发生在中国,精神疾病自杀者占自杀总人数的30%至40%,儿童、青少年占第一位。
宗春山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我国青少年的人格健康问题亟待关注。
社会环境因素是主因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研究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时发现,社会环境因素在青少年反社会人格形成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宗春山看来,青少年出现人格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着极为复杂的背景。
"现代青少年的人格健康状态,不是孤立的,是整个社会人格问题的一个方面。某种程度上说,整个社会中成人的人格都是不健康的,从这个方面说,青少年不健康只是成人不健康的一个延伸。"宗春山说。
随着社会转型、工业化加速,由此带来的社会、家庭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和价值取向的急剧变化,给成长中的青少年儿童带来了巨大压力。我国18岁以下青少年儿童约有3.67亿人,独生子女有1.26亿人,人格缺失的问题更为突出。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研究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上发现,社会环境因素在青少年反社会人格形成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宗春山对《法治周末》记者讲述了他研究的一个案例。
一个来自农村的小伙子在北京犯了强奸罪。当宗春山他们到小伙子的家乡去调查的时候,发现了截然不同的情况。
村长告诉他们,这个小伙子在村里是很优秀的,担任村里的团支部委员、民兵排长,很多女孩子都很喜欢他,他还给老人去做饭、担柴、挑水。
村长反问他们,这样一个好小伙子,怎么到你们城里他就犯罪了呢?到底是你们城里的问题还是我们小伙子的问题呢?
宗春山发现,在小伙子家乡的环境里面,大家对他是一种肯定、接纳的态度。当一个人被肯定被接纳的时候,他内心里面积极的能量就会被释放出来,他就会从善从良从好从正。
而到了城里,没有人认识这个小伙子,他发现自己还常常被歧视,比如吃不好,工作常常被辞退,无处去申诉,他发现城里的法律不是他的法律,保护不了他,城里的道德不是他的道德,他不被人承认和接受,当没有人认识他和接纳他的时候,他就发现自己可以做点坏事。"因为没有人认识我啊。"
"这叫隐匿性犯罪。当一个健康的人到了一个纯粹陌生的环境的时候,他有时就可能做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当然也包括犯罪。"宗春山说。
此外,宗春山强调和谐的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在健康人格形成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按照行为主义观念,父母反社会行为、同伴的影响也会导致孩子的反社会行为。"
徐方忠强调,因家庭教养方式不良导致的人格障碍或心理障碍,一旦形成之后,心理干预纠正的效果一般不能令人满意,往往事倍而功半。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皮艺军指出:"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在没有兄弟姐妹一同成长的情况下,任性、自私、固执、缺乏同情心、没有回报社会的心态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而就社会整体来说,道德严重滑坡、规范丧失、信仰混乱缺失,在这种情况下,成年人的价值观尚且迷失,就更不可能要求青少年很理性地对待自己所生活的世界。"
"由于青少年自我控制的能力比较弱,需要成人世界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出一个比较好的环境来。"宗春山说。
中国孩子的人格健康被忽略了
大部分的小学生,与父母的关系良好融洽。到了初中阶段,亲子关系开始发生变化。初中生与父母的争吵增多,不愿意意跟父母交流,他们的感情重心,逐渐偏向于关系密切的朋友。
高中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变得非常突出。75%的人觉得和父母交流有问题或偶尔有问题,55.5%的人觉得与父母以外的其他人交往有问题。
李婷婷 本报记者 戴蕾蕾
你会时常感到压力或焦虑吗?有54%的高中生表示,有时会;有22.3%的高中生表示,经常有。
大部分父母在对待初中生的情绪处理时都发挥了比较积极的作用,但值得关注的是,仍有20.3%和6%的父母不怎么帮助孩子以及不理解孩子。
有31.8%的小学生表示被家长错怪会感到愤怒;有22.5%的小学生表示成绩不好让自己觉得愤怒;有17.1%的小学生表示,和同学闹矛盾会感到愤怒。
调查中国青少年人格健康状况,是中国人口宣教中心调研组在2010年启动的一项大规模的问卷调查。这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涉及中国5个省市3000多名青少年。
这份近日出炉的《2010年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调研报告》指出,当前青少年中存在3个突出问题:理想信念淡薄,亲子关系比较紧张,生活学习等各种压力较大。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宗春山向《法治周末》记者表示,他基本认同这一结果。“我国青少年的人格健康问题亟待关注。”
2010年12月12日,国家人口计生委、教育部、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中国科协和中国计生协五部委共同实施的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在京正式启动。
“相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来说,健康人格工程教育已经落后了。”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主任张汉湘表示,欧洲国家早在工业化初期就已经提出了人格教育的理念,当时还列出了18条标准。
人格障碍始于小的时候
报告发布后,2011年4月26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世界人口发展和全面做好新形势下我国人口工作进行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要求抓好几项重点工作的落实,其中包括“加强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002年,沈阳市教委做了一项关于“中小学生崇拜对象”的调查,按重要程度排序。综合结果显示,排在前两位的是体育和影视明星,排在最后一位的则是父母。不少人看了调查结果以后都颇感吃惊。
另据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的调查,目前我国小学生中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6.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4.2%;初中生的这一比例分别是14.2%和2.9%;高中生分别是14.8%和2.5%。
“青少年是中国的前途与未来。然而,青少年时期,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两极分化的时期。青少年一旦在这一阶段没有形成健康的人格,长大后容易出现人格扭曲。”参与调研的专家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生理发生剧变,然而心理发育却跟不上生理发育,这种状况往往使青少年容易产生笨拙感和冲动性。
从思维品质发展方面分析,少年期的思维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他们好怀疑、反抗、固执己见、走极端。
从情感发展上分析,少年期的情感极为不稳定,情绪转换较快。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将人格障碍定义为“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
其表现是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病人为此感到痛苦,虽然没有智能障碍,但这种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难以矫正,仅有少数病人在成年后程度可有所改善。人格障碍通常开始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并长期持续发展至成年或终生。
此次大规模调查之前,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在2009和2010年曾对北京、杭州两市的部分大、中、小学384名学生,就人格、心理、生殖健康等方面采用一对一访谈的方式进行了深度调研。
从访谈的结果中发现,目前青少年在自身独立性、计划性及生殖健康等方面并没有达到他们这个年龄段应有的标准,存在欠缺的方面。
随后,在深度访谈的基础上,调研组根据访谈题目及访谈结果,针对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分别整理问卷,再次分类调研。
这次调研随机选取了北京、大连、长春、太原、贵阳、长沙6个城市进行。抽样选取了当地的小学、初中、高中学生。
《法治周末》记者从拿到的调研报告中获悉,调查涉及了学习、情绪感受、人际关系、自我管理能力和性健康等方面的问题。
调查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小学生存在心理压力大、沟通障碍多等问题。
调查显示,在中小学生中,普遍心理压力来自于学习成绩。小学生感到愉快和自豪的原因主要是学习成绩好,而在同伴关系中学习成绩也成为择友的重要标准。除16.9%的小学生表示每次考试前不会紧张外,其余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
消极情绪包围初高中生
报告在设计“情绪感受”方面问题的时候,将其分成了“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个维度,并根据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数量不同、长短不一的问题。
而这三组人群反应不一。
在面对“你难过的时候有多少”这一问题的时候,尽管38.7%的初中生认为自己很少、较少或者没有难过的时候,仍有25.5%的初中生很多或较多时候难过。
而面对“你是否常感到孤单”这一问题时,五成的初中生表示自己有时会感觉孤单,但不是经常,27.3%的初中生不会经常感到孤单,而22.2%的初中生常会感到孤单。
高中生在回答“你会时常感到压力或焦虑吗”这一问题时,有54%的学生表示,有时会;有22.3%的学生表示,经常有;只有4.6%的学生表示,没有这种感觉。
报告指出,在消极情绪方面,总的来说,初中、高中学生对于消极情绪的体验较为普遍,如愤怒、羞愧、紧张、压力、孤单、难过等。
值得关注的有两点,一是每个学生群体中的部分群体的消极情绪状况较为严重;二是高中生的压力状况较为普遍。
影响消极情绪或者说引起消极情绪的因素有相同和不同之处。引起小学生消极情绪的因素主要是人际交往问题,包括和父母以及同学、老师的关系,其次是学习不好。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方面的问题是最易引起消极情绪的一个因素,其次则是和父母的关系问题,第三是同伴间的关系。
宗春山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孩子的生活压力主要来自于学习,这是目前的教育、社会包括父母的态度导致的。“不学习就会失去母爱失去家庭,不学习老师就不喜欢你,不学习就没有伙伴。”
宗春山曾经做过一个有关压力影响的实验。
他让参加实验的孩子平伸手臂,举着一支笔,然后计时,看能举多久。
实验结果是,举了最长时间的孩子举了四十分钟,最短的不到二十分钟。
“一支笔能有多重呢?可能只有几钱。但是让人持续地举着,最多也只能坚持几十分钟。所以说压力是有积累性的,如果没有很好地释放出来,就会逐渐被放大。”宗春山说。
压力,不是学习本身给他带来的,而是学习之外的这些种种因素给他带来的。是这些因素使得孩子压力很大。“因为成绩不好而带来这么多的后果,孩子是害怕的。”
此外,宗春山强调,青少年在应对负面情绪上经验和能力都是不足的。
报告显示,在应对和处理消极情绪方面,小学生如果不开心,大部分会采取冷静、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有16.6%的小学生会告诉父母。与小学生比较,初中生在感觉孤单时向他人求助方面,更加倾向于选择和朋友进行沟通。
一半以上高中生人际交往有问题
马克·吐温曾说过:当我七八岁的时候,我的父母是天底下最好的父母;当我十四岁的时候,我的父母是最不讲道理的父母;到了三十岁,我的父母还是最好的父母。
报告在对青少年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进行调查的时候出现了一些“有意思”的情况。
大部分小学生(72.9%)表示喜欢和爸爸妈妈在一起,66.7%的小学生表示和爸爸妈妈的关系很好、非常好。26%的小学生表示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最不高兴的事是父母吵架,22.2%的小学生表示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最不高兴的事是他们说话不算数。
初中生情况则不同,60.1%的初中生都有跟父母吵过架,而吵架的主要原因是父母的唠叨以及观念不同,分别占到了被调查人员的31.2%和26.2%,因学习成绩和家庭琐事引起的和父母吵架的比重稍弱,分别为16.5%和12.7%。
大部分初中生不愿把所有事情都对父母说,主要原因是父母不理解、害怕父母批评或者唠叨。44.8%的初中生认为父母眼中的自己和自己眼中的自己不一致或者不太一致。只有三成初中生没有做过故意跟父母对着干的事情。38.4%的初中生认为自己中学后与父母的关系有变化,11.7%的初中生认为关系有很大的变化。
在和父母交流问题上,75%的高中生觉得有问题或偶尔有问题。只有25.0%的学生表示,没有问题。
在同伴关系方面,报告显示,学习成绩是小学生选择朋友的一个重要标准。小学生中16.2%的学生最看重朋友的优点是学习好、成绩好;13.5%的学生选择很搞笑、幽默的;11.7%的学生选择乐于助人的。
仅有4.3%的初中生认为同学关系不好,而78.5%的初中生都拥有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初中生跟同学关系不好的三大主要原因是:不尊重人、伤人自尊心、说话太傲慢、太假以及看不惯,跟同学交往时的困惑主要集中在被同学误解、不知不觉地得罪人以及有时候说话担心说不对。
高中生的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则非常突出,在与父母以外的其他人交往时有问题的比例为55.5%。
在高中生看来造成他们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不太知道如何与陌生人交往,也就是人际交往的技巧问题。第二方面是觉得自己的性格不太适合或者是不太容易去跟别人打交道。
宗春山认为,目前社会的生活节奏和状况,多数父母都在忙于自己的工作和事业,所以他们没有多少时间,把自己全身心地交给孩子。
“和谐的亲子关系能够改善孩子的孤独感,改善得不到父母支持的情感现状。父母与子女积极有效地沟通,对建立其良好向上的人格有着重要作用。”宗春山说。
“但是,父母无法替代同伴,这种情感的互动是父母永远无法替代的。因为父母是成年人,无法用孩子的视角和孩子去交流。所以要重视同伴教育,使他们获得健康的友谊。”
别把成人规则强加给孩子
在小学的时候,孩子还没有形成独立的意识和自我,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主要依赖于成人的评价。因此他们的行为主要是是为了赢得父母、老师对他们的喜爱,是为了迎合整个社会的取向。
父母错误地以为金钱可以给孩子带来幸福。而孩子的幸福不仅仅是体现在物质上,更多的是在精神上,是从家庭得到的的关爱、理解、支持和信任。
谢娟
2011年5月8日,母亲节。
早晨7点多,在上海市黄浦区鸳鸯厅弄69号二楼一间民房内,刚满18周岁的少女倪梅娟被发现自杀身亡。
据了解,倪梅娟自杀的原因可能跟父亲不同意她去茶艺馆工作有关。
就在此前一天,上海市杨浦区一名初三学生,在与父亲争吵后拿水果刀刺向自己腹部,所幸抢救及时无生命危险。
有心理专家指出,两个案例中的孩子都缺乏生命可贵意识,漠视生命存在的价值。
事实上,这不是个案,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在去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林嘉騋和潘贵玉不约而同地拿出了两份相似的提案,都对我国当前青少年的人格健康状况表示担忧。
有关数据显示,世界上20%的自杀发生在中国,精神疾病自杀者占自杀总人数的30%至40%,其中,儿童青少年占第一位。
与青春年少不相符的灰暗气息在青少年中蔓延,我们要怎样做才能使我们的孩子拥有健康的人格和充满希望的未来?
强势的校园官场化
最近一段时间“五道杠少年”黄艺博在网络上迅速走红。
黄艺博,13岁,湖北省武汉市某中学初一学生。据说他两岁开始看《新闻联播》,7岁开始坚持每天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先后在全国重要报刊上发表过100多篇文章。
模仿大人语气的博文、官相十足的照片,以及从两岁开始对时政的关注,黄艺博引起了网上的热议和质疑。
网友“月下茶靡”表示:“明明是青春纯真的童年时代,却被培养成这样,模仿大人语气写文章,不知道是该责怪社会还是该责怪家长老师。”
此后,“五道杠少年”黄艺博事件又出了新看点,几张黄艺博在课堂上认真学习的图片上,他侧后一名同学,却做出撇嘴不屑的表情看着他。
这段截自东方卫视播出的一段关于黄艺博的新闻的视频,迅速在微博上疯传,并被PS成各种形象进行调侃和恶搞。
网友们在转发调侃之余,也将“不屑弟”封为“最真实少年”:“他的表情太经典了,这才是孩子时代的表情,天真而真实。”
在这个事件中,人们对“五道杠”官派的质疑和对“不屑弟”表情的盛赞,都反映出大人们在把自己的规则,强加给孩子。这一事件恰恰显示出成人世界的浮躁。
在小学的时候,孩子还没有形成独立的意识和自我,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主要依赖于成人的评价。因此他们的行为主要是为了赢得父母、老师对他们的喜爱,是为了迎合整个社会的取向。
他们一切看成人的脸色行事,如果成人说应该学习好,必须与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交朋友,那他们一定听成人的。成人世界的规则就会被生硬地移植于孩子的内心。
就如学者熊丙奇所言,我国学校学生干部的培养,更多是用与现实官场规则对应的模式强势塑造,这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独立人格,也会使校园学生组织“官场化”。从小学、中学以至大学,此种弊端愈益严重。
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需要成人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出一个良性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他们的身心成长。
孩子缺少心灵支持者
小然(化名)是一名10岁的女孩。她的家境很优越,爸爸有一家公司,妈妈也有一家公司,两人都非常忙。
两年前,父母离婚了,小然跟着妈妈一起过。为了能给小然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妈妈工作更忙了。
小然平时和姥姥在一起。每次看到妈妈回家,小然会从楼上飞奔下来,抱着妈妈,可是妈妈总是说自己太累,就把她的手推开了。
每到周末和假期,小然都希望和妈妈一起出去玩,每次妈妈都以工作为由推脱了;每当在学校遇到不顺利的事情,回家要跟妈妈诉说的时候,妈妈总是没有耐心听她讲述,而且还说:“小孩子能有什么烦恼?”
虽然妈妈时常给她买一些漂亮的衣服和礼物,也给她很多零花钱,可是小然觉得和妈妈很疏远。
时间长了,小然也不怎么愿意回家,她变得特别贪玩,每天放学后,都要在外面玩到天黑才回家,经常不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也开始下降。
一看到小然成绩不好,姥姥就开始骂她,说她太笨,不像是她们家的孩子。后来,小然一回家就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一句话也不愿意说。
这是我曾经接触过的一个真实案例。这是一个结构不全的家庭,由于缺乏父爱,小然便更多地产生了对妈妈的依赖。小然妈妈却忽视了孩子的需求,虽然拥有成功的事业,却忽视了对孩子的爱,忽视了与孩子之间的沟通。
其原因是小然的妈妈错误地以为金钱可以给孩子带来幸福。而孩子的幸福不仅仅是体现在物质上,更多的是在精神上,是从家庭得到的关爱、理解、支持和信任。
现在很多孩子反映,他们的生活中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人生不但枯燥,而且很累。这种像弹簧一样紧绷的日子,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漫长的从小学到高中整整12年。有的孩子,受不了这种日子,在遇到挫折或与父母、老师产生冲突之后,就会走极端。
因此,作为家长,应该充当孩子心灵的支持者,要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使孩子真正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感受到家长的理解和关爱。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能动不动就指责孩子,而是要循循善诱,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问题,帮助孩子走出成长过程中的阴影。
此外,家长平常应重视和孩子的沟通和交流,成为孩子的朋友。一方面要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孩子的感受;另一方面要和孩子一起参与社会活动,在活动中增进亲子感情。
单一评价标准的恶果
小美(化名)是一名普通中学初一的女生,天真活泼。小学时,她的成绩非常优秀,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进入重点中学就读。
小美所在的初中有一些不良的风气。为了不让小美沾染上这些习气,小美的妈妈和班主任达成一致协议,要竭力“保护”小美,把她和班上的同学“隔绝”起来。
小美很少参加集体活动,也很少跟班上的同学交流,在学校的首要任务甚至唯一任务就是“学习”。
她的付出也有了一定的回报,每次考试,她都拿总分第一,并遥遥领先于其他同学。小美成为了学校里有名的“好学生”。班主任总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夸小美勤奋好学,并批评其他同学“不务正业”。
可是,其他同学都不服气,认为小美只会学习。有的同学故意疏远她,还有的同学故意对她搞恶作剧。
虽然老师常常对其他同学进行批评和劝阻,可这样的事情屡禁不止。小美在学校一个知心朋友也没有,她开始变得沉默寡言,终日闷闷不乐。
这学期,小美兴致勃勃地上台竞选班级的学习委员,结果全班没有一个人选她。
在这个案例里,我认为小美的悲剧是学校“应试教育”的结果。
本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却变得郁郁寡欢。优异的成绩在给她带来成就感的同时,也使她与同学们越来越疏远,成为同学们的“眼中钉”。
当前,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首要甚至唯一标准。单一的评价标准必然会导致学校在培养学生方面偏离正常的轨道,使“好学生”看似骄傲,实则自卑。老师对小美的偏爱却使她离同学越来越远。小美赢得了分数,却失去了朋友。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及健康人格的培养才是实施教育的目标。一名优秀的学生,应该是全方面发展的学生。学校应倡导全面评价学生的理念,促进学生积极、健康发展。
此外,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建立友谊的重要时期。此时的青少年,渴望被同伴接纳,希望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教师应通过组织班级活动,营造团结友爱的班级氛围,鼓励同学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帮助,从而使青少年在与同伴群体的正常交往中顺利实现社会化。
(作者系中国儿童中心研究人员)
■相关链接 人格障碍的四种常见类型
根据不同的行为模式,人格障碍大致可以分为自恋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等常见类型。
自恋型人格障碍典型表现为,患者认为拥有无比的自我优越感,对自己的价值和作用自我评价严重过高。当他人不赞美自己或无视自己的存在时,患者会仇视甚至攻击他人,并且对批评、评价和失败表现出过分的敏感。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表现叛逆。这种类型的青少年喜欢以破坏家庭设施和学校社会公物,以及故意不听话来"显示"自己的反叛性。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最主要、最典型、最具危险性的一种人格障碍,如不及时治疗,患者将来极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分裂型人格障碍表现为自卑与怯懦。具有这样人格的人,严重内倾、孤僻、胆小、懦弱、自卑、害羞、沉默寡言、不爱交往、不关心别人对他的评价、缺乏知己、行为怪癖(但尚能使人理解)。他们尽管没有丧失对现实的认知能力,但社会活动能力差,又缺乏进取心,常静坐沉思,沉溺于幻想之中。
强迫型人格障碍典型表现是,行为死板、刻板,对特定的人、物或场景有按捺不住的恐惧、紧张心理,心里明知不对却不能克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