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网记者 杜晓
法制网实习生 李媛
挪威是一个富裕、和平和开放的社会,并且曾经连续6年被联合国评为最适宜居住的国家。然而,爆炸和枪杀案却让这样一个宁静的北欧国度瞬间变成“地狱”。
近日,挪威首都奥斯陆市中心与附近一小岛先后发生爆炸与枪击事件,或造成98人死亡。这是挪威自二战以来所遭遇的最严重的暴力袭击。警方称,犯罪嫌疑人反穆斯林,有基督教极端主义倾向,袭击与伊斯兰恐怖组织无关。有目击证人称,有两人在于特岛制造了枪击案,警方已对此展开调查。
挪威版“911”上演
7月22日,挪威遭遇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袭击。一名本土极端右翼分子涉嫌在首都奥斯陆市中心政府大楼一带引爆炸弹,造成7死10余人伤;约两小时后,犯罪嫌疑人再扮成警察,在南部于特岛执政工党青年团的夏令营,以自动步枪疯狂杀戮90分钟。有报道评论称,此次连环暴力事件对挪威造成的震撼有如美国“911事件”。
挪威首相斯托尔滕贝格23日称,这次事件是“全国惨剧”,挪威自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从未遭遇这么大规模的暴力犯罪。枪手“将一个年轻人的天堂化为炼狱”。“很多失去性命的人我都认识,我认识那些年轻人和他们的父母。最令我伤心的是,这是自1979年来每年夏季我都会前往之地……如今却被暴力摧毁。”他表示正与外国情报机关合作,调查事件有否与外国关联。
斯托尔滕贝格拒绝揣测袭击者动机,但承认国内有一些极右组织。他前晚慷慨激昂地说:“没人能用炸弹叫我们沉默,没人能用子弹叫我们沉默,没人能吓垮我们挪威人。你不可能摧毁我们,不可能摧毁我们的民主,不可能摧毁我们寻求更好世界的理想。”他谴责事件是非常野蛮和懦夫的行为,并宣布23日下半旗志哀。
斯托尔滕贝格23日前往一家酒店探望生还青年,警方在酒店外拘捕一名袋中藏刀的男子。挪威国王、王后和王储也有亲临酒店慰问死者家属。
这也是2004年马德里爆炸案以来,西欧伤亡最惨重的攻击事件,使得诺贝尔和平奖颁发地点奥斯陆蒙尘。
据一位幸存者描述,凶手的手法异常残忍:准备了几把枪,先用自动步枪和散弹枪冲人群扫射,再掏出手枪,在倒下的人头部补上一枪,确保已打死对方。
还有一名目击者称,“我以为我安全了,没想到就是他向众人开枪”,“我看到很多死人”,“他先是朝陆地上的人们开枪,然后又向跳到水里的人开枪”。
凶手情况浮出水面
令不少人难以置信的是,制造如此耸人听闻的血案的犯罪嫌疑人是个金发碧眼白皮肤的挪威人。
在奥斯陆连环袭击案发生后,犯罪嫌疑人安德斯·贝林·布雷维克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目前警方没有发现此人与恐怖主义有任何联系。
人们登录布雷维克在社交网站脸谱(Facebook)的主页,看到他上传的个人照片,印证了目击者的相貌描述。此外还可以看到,在政治立场一栏,写着“保守”,宗教一栏写着“基督教”,喜欢的运动包括“健身”和“打猎”。
在这个页面上,他自称是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粉丝,喜欢古典音乐,他给朋友分享一些政治性和带有暴力色彩的视频、游戏,以及一些电视节目,比如2006年的电影《角斗士》以及电视剧《嗜血法医》都在他的观看和推荐之列。据说他还对吸血鬼题材的影视剧很感兴趣。
布雷维克还说自己喜欢《现代战争2》和《魔兽世界》等网络游戏。
根据英国媒体报道,布雷维克无任何军事背景,在案发前没有任何犯罪记录,仅在10年前因轻微交通事故被定过罪,从未进入过警方视线。他在网上留下的信息不多,其脸谱(Facebook)和推特(Twitter)等社交网站的账号都是几天之前才注册的。
根据英国报道,布雷维克是一名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者,名下有两件获得注册的武器,曾在网上发布反穆斯林言论,但并没有参加任何组织。
而根据挪威当地媒体的报道,犯罪嫌疑人朋友在接受采访时称布雷维克在25岁之后已逐步蜕变成极右翼分子。报道说,布雷维克曾在右翼网论坛上频繁发帖。该报道还指出,布雷维克在脸谱和推特上发布的信息也显示他崇尚自由主义,同时具有极强的民族主义意识。
犯罪嫌疑人的上述情况让人们推测:此次连环抢劫案是否和政治有关?
爆炸枪击案为何发生
针对此次袭击,当地媒体给出了两个可能的原因:其一是此次爆炸可能针对的是当地媒体,原因是当地媒体在不久前曾做过一个宗教题材的漫画可能引发不满。另外一个原因可能与挪威加入北约而因此涉及到阿富汗战争有关。
“我曾经提出过一个社会学的概念叫社会敌意,说明了在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群体之间或者个体之间的一种冲突。这种敌意可能很小,也可能很大,小的可能就是人际之间的一种不信任、戒备,大的就是个人对社会的一种仇恨。”犯罪心理学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皮艺军分析,“挪威血案也体现了一种个人跟社会之间的敌意。这种敌意有时候并不是针对个人的,不是像不还钱我去攻击你,你侵犯了我我去攻击你,这是一种弥漫性的,凶手就是要对整个社会表示他的一种敌意,这种敌意带来的就是一种愤怒的情绪。所以有的学者说泄愤事件,我想首先不是泄愤,首先是表达自己的一种意识,对这个社会的一种不信任,对政府提出的一些理念的不认同,然后他会因为愤怒的情绪发动攻击。”
对于这一惨绝人寰的血案,皮艺军进一步指出,我们应该去查找社会中间到底哪些因素会引起社会问题。当然明显的可能是恐怖事件,不明显的是个人与社会在观念上的差别,政府提出的观念与个人观念之间的冲突,还有一些个人的利益没有得到满足等。“我们寻找这些可能引起敌意的因素以后,就有可能最大限度防止这种敌意的行动。”
事实上,作为一个原教旨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在布雷维克的心理拼图上的恐怖主义倾向是非常容易获得的。
国际政治学院教授朱素梅指出,极端原教旨主义者一贯推崇恐怖主义手段。冷战结束以来,一些激进的原教旨主义分子无视以理性、开放为特征的全球化趋势,坚持狂热、偏狭的宗教理念,他们不断以恐怖手段向世俗政府挑战。
就民族主义而言,朱素梅认为,民族主义作为一种强烈的情感,往往表现为狭隘性和复仇性。多年的民族冲突在人们心理上留下难以治愈的创伤,仇视和隔膜难以在短期内消除。
正因为如此,像布雷维克这样的欧洲极右翼分子一向以主张民粹、反移民著称。
在挪威血案爆发之后,中国前驻法国大使蔡方柏对于此案公开表示,“现在整个欧洲面临债务危机,但欧洲各国已经采取一定措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这是肯定的。从目前来看,右翼势力还不会给整个欧洲带来整体逆转”……“右翼势力现在主要是利用经济危机制造一些动乱、爆炸,搞恐怖袭击,另外在街上搞暴力行动、暴力示威,都跟当前的经济问题脱不开。经济危机发生之时,往往正是右翼抬头的时候。”
有了上述背景,就不难理解布雷维克在网上留下的一句话,“一个有信念的人,力量堪比只为利益的十万大军。”
“从相关报道来看,凶手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已经很平静了,他不是那种冲动的或者激愤的激情杀人,他已经思考了很长时间了,所以他是一种敌意,而且是一种‘深层敌意’。‘深层敌意’在社会中还是很普遍的,平时隐藏的也很深。他思索很长时间了,他的行动只是让他的思索变成一种现实,他认为他需要表达出他对社会的不满,所以他不是激情,显得很平静。他们想的只是表达自己的不满,所以这时候需要我们整个社会从里面得到一种反思。”皮艺军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