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随笔杂谈>>学子文摘
托克维尔在美国乡镇
林海
上传时间:2012/5/3
浏览次数:10529
字体大小:
   1831年,年仅26岁的托克维尔前往波士顿,考察新英格兰的乡镇组织。他忽然发现自己进入了美国民主的源头。不久,他写下名著《论美国的民主》,并获得哈佛大学的荣誉学位。沿着当年托克维尔的思想进路,重返新英格兰乡镇的民主实验室,我们或能温习乡镇精神与美国政治的源头。 

    乡镇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方式,最初可以追溯到1620年的“五月花号公约”。用德沃夏克那一曲《自新大陆》来描摹这个气势磅礴的开端,再贴切也没有了。105名清教徒在“五月花号”上誓言建立一个不同于旧大陆的新的政治共同体。上岸之后,为了储存过冬的食物用品,他们修建公共仓库,搭建农舍,规划并分配耕地,建立防御工事,并成立普利茅斯殖民自治体。这就是乡镇之治的起源。1636年,新普利茅斯殖民地制定了北美第一部《权利法案》。随着人口的增多,新的乡镇也纷纷建立。1639年开始,各乡镇派代表组成殖民地议会,从而形成北美代议制度的最早形态。 

    用托克维尔的话说:“美国是我们唯一能够目睹其社会自然而顺利成长、其起点对合众国未来的影响清晰的国家。”在他看来,乡镇正是新大陆民众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美利坚社会的最基本因子以及孕育整个社会结构的胚胎。如果用英国历史学家弗里曼的话来说,当时的乡镇重建了古希腊和中世纪的共和国,其本质上是荷马笔下的广场集会、雅典人的公民大会、罗马人的库里亚大会、瑞士的全民议会、英国人的部族会议。它们实际是直属于每位乡民的迷你共和国,每个人在此均有发言权,都感觉到自己是公共事务的参与者,而非被决定者。他的发言权和决策权并非仅仅在选举之日有所意义,而是在每一天每一刻都得以通过乡镇来实现。亚当斯总统于1778年的一次晚宴上,向客人介绍乡镇的基本组成结构:乡民大会、民兵训练、乡镇学校以及乡镇教堂。“这四种制度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不仅从一开始的笔仗、委员会的辩论、武力抵抗之决议,而且对其他殖民地人民发挥了精神感召作用,为他们采用类似的制度和举措提供了示范。”在亚当斯看来,新英格兰人的德行、才智、节制、耐心、坚韧、审慎、正义、睿智、见识、趣味、能力、智巧以及勤勉,无不是乡镇生活涵养的结果。 

    随着乡镇生活的稳定,乡民大会和由其衍生的行政机构需要处理的日常事务也越来越多,开始修建码头磨坊、清理道路篱墙、修缮公共建筑、完善娱乐文化设施,随后,乡镇图书馆、公立学校、消防保安、儿童老人养育中心、墓地管理中心,这些更为复杂的公共设施随而产生。最后,一系列专门委员会(包括土地规划委员会、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财务委员会、教育委员会)在治安长官和乡民大会主席的领导下,承担起今天我们看到的美国乡镇政府的基本功能。这些行政构造的形态,直至今天还可以在大部分乡镇见到。而这种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公共机构,也构成了美国各州的政治基础。曾任哈佛大学校长的约书亚·昆西三世指出:马萨诸塞的每个乡镇就如同一个独立的共和国,管理自己的事务,这就使新的美利坚国家与殖民地经验保持了相当程度的连续性,“无论是在革命前还是革命后,马萨诸塞都是自由的,我们将国王的名字抹去,换上了人民;除此之外,一切如故。” 

    与托克维尔长期通信的美国历史学家斯巴克斯向他解释道:“新英格兰乡镇就如同一个个迷你共和国,中央政府权威很少直接控制乡镇事务,‘恰恰相反,早在殖民州出现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建立了乡镇。普利茅斯、塞勒姆、查尔斯顿在马萨诸塞州政府出现之前就业已存在,只是到后来,他们经过慎重考量才最终走向联合。’”可以想象,在来自传统中央集权国家的托克维尔看来,这一切是怎样令他们惊异。他们的经验中,一切政治权力不来自每个乡民的授权与委托,而是来自中央权力的分派与任命。北美的乡镇“共和国”对于他们,既是新奇美妙的,又是醍醐灌顶的。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这样写道:“我考察美国,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一种合理的好奇心,我的愿望是找到一些我们自己能够从中受益的启示……我承认,在美国,我看到的不仅仅是美国。在那里,我寻找民主的形象本身,它的倾向、特点、偏见和激情,从而了解它的发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恐惧或希望。” 

    实际上,托克维尔赴美前,与其说心情愉悦,不如说恐惧疑虑。他的外祖父在法国大革命中被执行绞刑,父亲又一直被革命派囚禁。他对于民主始终持有“多数人暴政”的担心。另一方面,他又忧虑民主使整个社会智识堕于平庸,“吸干诗意的源泉”。他甚至毫不掩饰地向斯巴克斯写信问道:“难道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穷人对富人心怀妒忌,而贫困阶层总是占据多数,因此,他们有时会迫害富裕阶层,在选举过程中将后者排除在公共事务之外?”斯巴克斯很客气地回信解释道:“在新英格兰……可以称得上富人阶层的人数量非常少。几乎每个居民都拥有足以养家糊口的农场。……富人也曾经是穷人,尽管财富使他们获得社会影响,但很少激起其他人的妒忌。而且,财富并不会带来政治特权,富人不会因此摆脱公民义务……”

    尽管在今天看来,斯巴克斯关于“贫富不分”的判断,恐怕是不对的:财富也与政治影响力紧密捆绑,党派的均衡也很难真正实现。然而,正是当时乡镇的内部平等与外部独立,奠定了五脏俱全、直接民主式的迷你共和国的基础,更为未来各州政治形态打上内部自治的烙印。而托克维尔所担心的“多数人的暴政”,也并非杞人忧天。特别是那些在人数上未必总是占优、但控制有足够资源的“多数人”,比如所谓的“白人、男性、资本家、知识分子”群体,可能通过民主来实现对自己有利的政策法律图景——从而激起真正占人口多数的群体的反抗。然而,退一步想,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对抗,早在乡民大会上经历过无数的演练,纳入民主的框架之内,才不至于出现真正的“暴民”与“乱政”。适度的对抗与动荡,或许可能修正决策框架的合法性与可操作性。在这一点上,年轻的托克维尔虽然质疑着美国的民主,却仍然将希望置于其上。当他即将结束在美国的旅行,返回欧洲大陆之时,他预言这种民主与权利的“细菌”,怕是将在世界传播,蚕食旧体制的同时,建立起更有弹性更年轻的政制。而这一切,偶然地来自于五月花号的盟誓,却必然般地演进在这几百年内的历史图谱之中。

    (作者为北京大学法史学博士)

出处:检察日报
 
 

陈洪兵  通说误读了侵占犯罪构成要件
邓建鹏  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的思考
农业部:让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健康发展
反恐怖主义法草案月底有望首次审议
证监会正式发布上市公司退市制度
人大常委会修刑法拟增“收礼罪” 量刑比受贿轻
人民银行发言人就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答问
律师茶座 >>更多  
·法官必须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马道立 2013/3/5 
·审判运行机制构建的重大示范意义 顾培东 2013/3/5 
·指导性案例是诠释法律精神的载体 张军 2013/3/1 
·四大公害诉讼,改写日本司法 俞 飞 2013/2/27 
·英国少年司法制度介评系列之一:1963年《英国青少年法》及其实践 康树华 2013/2/25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深度解读 孙茂利 2013/2/23 
·遏制威胁取证有赖侦查监督 张建伟 2013/1/21 
·权力和权利都须尊重秩序 杨建顺 2013/1/18 
·解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刑事诉讼法的解释》  2013/1/16 
·监所检察部门执行修改后刑诉法应注意几个问题 袁其国 2013/1/16 
·司法文化的地域特色与本土资源 张建伟 2013/1/14 
·关于民事诉讼法新旧衔接适用的几个疑难问题  2013/1/10 
法学家茶座 >>更多  
·刘仁文:错案该如何平反  2013/5/20 
·刑事错案:由个案救济走向制度救济 陈卫东 2013/5/9 
·刑诉法实施有赖司法体制保障 程雷 2013/4/11 
·普法,依然任重而道远  2013/3/28 
·1990年以来的新加坡司法改革介评 黄赟琴 2012/11/20 
·解读“诉讼爆炸”的几个法社会学公式 谢可训 2012/11/20 
·提高法官来源的多样性 【英】戈德林勋爵大法官 2012/9/21 
·法治可以扑灭腐败吗? 林来梵 2012/9/13 
·人民日报:规则与道德的碰撞 汪大昭 2012/8/2 
·惩治犯罪与保障人权:惩“恶”也要扬“善”求“美” 陈卫东 2012/8/2 
·陋规与腐败 林来梵 2012/8/1 
·天理国法人情 王利明 2012/8/1 
学子文摘 >>更多  
·俄罗斯司法改革的三维解读 王圭宇 2012/7/11 
·“厌讼息争”还是“依法办事” 张鸿浩 2012/7/3 
·托克维尔在美国乡镇 林海 2012/5/3 
·隐私权保护视角下秘密侦查的适用 陈建军 2012/4/25 
·美国枪击案与宪法第二修正案 杨帅 2012/4/20 
·死刑复核程序诉讼化之努力与完善 杜磊 2012/3/28 
·须重树校车安全理念和制度 乔子鲲 2011/11/30 
·家族和阶级——读《中国法律和中国社会》有感 蔡惠燕 2011/9/13 
·红十字捐赠公开还可以更详细  2011/8/2 
·生活,不是为了快而已 陈季冰 2011/7/27 
·给“盐多必失”退路也是一种责任 丁洪先 2011/3/25 
·对企业法务问题和合同法律人作用的认识 王雷 2011/1/6 
网友茶座 >>更多  
·强化程序意识确保司法程序合法公正  2012/5/31 
·简易程序修改:公诉工作的应对路径选择 张敬博 2012/5/23 
·将公益诉讼的权利交还给公民 刘武俊 2012/5/4 
·重典严刑为什么没管住“毒胶囊”  2012/4/18 
·著作权法修改应平衡各方利益诉求 刘武俊 2012/4/17 
·关于韩-方案的法律背景介绍 汉德法官 2012/2/4 
·贵州案的法治反思 汉德法官 2012/2/4 
·在愤怒与平和中走过2011 豫之鹰 2011/12/27 
·2011年中国十大法治事件回顾 法边馀墨 2011/12/26 
·康菲石油频耍“变脸”究竟游戏了谁? 江南醉 2011/12/26 
·成多余的人了?拆迁就是把老人送桥洞送终 维扬卧龙 2011/12/21 
·富豪“八胞胎”奇迹的背后实是利益链怪胎 帝国良民 2011/12/21 
版权所有@2009:律师业务研究网 访问总计:
本网站仅供学习研究之用,无任何商业营利性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