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随笔杂谈>>法学家茶座
陋规与腐败
林来梵
上传时间:2012/8/1
浏览次数:9730
字体大小:
    官员的腐败,可谓源远流长、根深蒂固。那么这种腐败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清代的“陋规”,可视为一个历史性的注脚
  
□林来梵
  官员的腐败,可谓源远流长、根深蒂固。那么这种腐败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清代的“陋规”,可视为一个历史性的注脚。
  盖任何国家的政治架构——包括其官僚体制的确立,总要以某种政治理想作为正当化的依据,由此形成一种内在自洽的观念秩序。这在古今中外皆然,尤其是理性化的国家,更是如此。而得益于中华文明的早熟化,古代中国政治国家就有理性化的特征,为此在这方面形成了一种过犹不及的倾向,即:公共领域中所形成的这种政治理想,就像是喝了什么“补药”似的,一向特别高迈,基本上不从“权力性恶论”这样的冷眼视角出发,甚至无睹人性的基本弱点。
  在此方面最值得一提的便是:在明清之后,虽然尚未出现“官吏即公仆”这样的假想观念,但朝廷官员的公定收入也一直是颇低廉的,开国之初对官员贪腐的惩罚也是极为严厉的,然而最终还是无法克服官员的腐败。
  那么,这一过程又是怎样发生的呢?
  简单说,其大致如下:由于过于理想化的观念下所确立的政治制度,往往无法克服人性的弱点,甚至无法适应现实,为此在实际操作层面上,不得不被各种自然而然所形成的、在当今被称为“潜规则”的各种东西给填补了进去。令人惊讶的是:这类“潜规则”之中的一些部分,因为具有现实的合理性,为此在有时甚至还会获得了公定化,即被纳入了正式的制度框架之中;但即便如此,这些被制度化了的游戏规则,照样还是留下了某种漏洞,以致弊害丛生。
  在鄙人看来,中国历来的许多制度悲剧,大多就生发于类似这样一种反差结构之中——在观念上播下了龙种,却在现实中收到了跳蚤。腐败现象也不例外。清代的“陋规”就典型地说明了这一点。
  据载,清代朝廷一品高官的每年正俸只有180两银子,而正七品县官的正俸则只有45两。但这样的收入十分微薄,故而后来又不得不设定了“养廉银”的制度。但这种“养廉银”制度还算不上现代所说的“高薪养廉”,因为当时州县官的养廉银按官职等级、任职地域的“肥瘦”虽有不同,但如果按照公定标准,每年也仅在数百两至一千多两之间,仍未算可观。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上述的正俸与“养廉银”这两项正规收入相加在一起,往往还不够支付官员自己私人聘请的刑名、钱谷幕友的薪酬——那时也叫“束修”。根据清代著名幕友王辉祖在其《佐治药言》一书中的记载,仅是刑名、钱谷这两类师爷,一般各“月修百两”,“岁修千金”,更何况州县官为了办公,许多人还不止雇佣刑名、钱谷这两个幕友,部分的情形是“每缺须用幕友四五人”呢。
  那么,为什么清代地方官员非要花大价钱聘请“幕友”不可呢?说到底,这同样也是由于上述所说的那种政治理想与现实弊制之间所存在的背离现象引起的。中国古代政府机构的设置,据说实际上接受的是战国时代法家著作《商君书》中“明主治官不治民”的主张,为此历代下级官府的官员数量极少,不像今日这样,许多乡镇的干部就可能多达好几百号人呢。
  就拿清代来说吧。据《大清会典事例》统计,当时全国在编的州县官员共计1448人,佐杂胥吏共3046人,按照郭建教授在2004年出版的《师爷当家》一书中所言,平均每一州县不过2.1人。但实际上由于地方官府的职责日趋加重,加之官员大多是科举出身,平生所学不外乎书经诗赋,基本不通刑名、钱谷之类的实学,为此要处理公务,就不得不私自掏钱,延聘一批尊称为“幕友”、俗称为“师爷”的人来“佐治”了,乃至形成“无幕不成衙”的定局。对此,朝廷也只好加以认准。
  那么,既然地方官员的正规收入有限,最终为何还能高薪延聘得起幕友,还养活得了自己和家人呢?奥妙就在于当时官员还有一种额外的收入,而且往往是主要的收入,此即种种的“陋规”。
  “火耗”、“羡余”就属于此类的陋规。“火耗”指的是征税时须把百姓上缴的小量或零碎的银块铸成一个个以50两为标准的银锭,为此会有些损耗,为了填补这些损耗,官员在征税之际,便预先向百姓加收一些银两,故称“火耗”;而“羡余”则指的是征粮过程中也有仓储、运输等环节上的损耗,同理亦向百姓加收的那部分粮食。这火耗与羡余的加收,起初并无法定标准,而是按照各地衙门的“老规矩”确定(据研究,通常占正式税收的5%至15%不等),为此就称为“陋规”,而其中的盈余部分,在清代起初,可由州县官公开收为己有,纳入私囊,朝廷后来也只好予以允准,于是,结果便可想而知了。
  康熙帝就曾乖巧地承认:“清官并非一文不取民间,否则无法应付开支。州县官若只取一分火耗,便是好官”。迄雍正时实行所谓“火耗归公”,但实际上也允许州县官合法获得火耗,并作为“养廉银”,只是划定了法定比例而已。而由于除了“耗羡”之外,还有下属的“孝敬”等其他种种“陋规”,为此清代一般州县官每年总收入可达一万两以上。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就是由此而来的。可见,腐败的相当一些部分,实际上是由“陋规”衍化出来的,只不过那些可能导致腐败的规矩,还被安上一个正式的称呼,叫做“陋规”而已。
  类似这样的“陋规”现象,不独清代才有吧。当今中国各地官场,同样就有种种导致腐败的“陋规”,只不过明里不可能公称“陋规”而已。而吾人透过“陋规”进行分析,就可以发现:从表面上看,“陋规”似乎就是腐败的制度性根源,但其实如果进一步追究下去,则应该说,高迈的政治理想与具体生成“陋规”的制度现实之间的背离结构,才是腐败文化传统生成的总根源吧。

 

出处:法制日报
 
 

陈洪兵  通说误读了侵占犯罪构成要件
邓建鹏  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的思考
农业部:让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健康发展
反恐怖主义法草案月底有望首次审议
证监会正式发布上市公司退市制度
人大常委会修刑法拟增“收礼罪” 量刑比受贿轻
人民银行发言人就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答问
律师茶座 >>更多  
·法官必须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马道立 2013/3/5 
·审判运行机制构建的重大示范意义 顾培东 2013/3/5 
·指导性案例是诠释法律精神的载体 张军 2013/3/1 
·四大公害诉讼,改写日本司法 俞 飞 2013/2/27 
·英国少年司法制度介评系列之一:1963年《英国青少年法》及其实践 康树华 2013/2/25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深度解读 孙茂利 2013/2/23 
·遏制威胁取证有赖侦查监督 张建伟 2013/1/21 
·权力和权利都须尊重秩序 杨建顺 2013/1/18 
·解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刑事诉讼法的解释》  2013/1/16 
·监所检察部门执行修改后刑诉法应注意几个问题 袁其国 2013/1/16 
·司法文化的地域特色与本土资源 张建伟 2013/1/14 
·关于民事诉讼法新旧衔接适用的几个疑难问题  2013/1/10 
法学家茶座 >>更多  
·刘仁文:错案该如何平反  2013/5/20 
·刑事错案:由个案救济走向制度救济 陈卫东 2013/5/9 
·刑诉法实施有赖司法体制保障 程雷 2013/4/11 
·普法,依然任重而道远  2013/3/28 
·1990年以来的新加坡司法改革介评 黄赟琴 2012/11/20 
·解读“诉讼爆炸”的几个法社会学公式 谢可训 2012/11/20 
·提高法官来源的多样性 【英】戈德林勋爵大法官 2012/9/21 
·法治可以扑灭腐败吗? 林来梵 2012/9/13 
·人民日报:规则与道德的碰撞 汪大昭 2012/8/2 
·惩治犯罪与保障人权:惩“恶”也要扬“善”求“美” 陈卫东 2012/8/2 
·陋规与腐败 林来梵 2012/8/1 
·天理国法人情 王利明 2012/8/1 
学子文摘 >>更多  
·俄罗斯司法改革的三维解读 王圭宇 2012/7/11 
·“厌讼息争”还是“依法办事” 张鸿浩 2012/7/3 
·托克维尔在美国乡镇 林海 2012/5/3 
·隐私权保护视角下秘密侦查的适用 陈建军 2012/4/25 
·美国枪击案与宪法第二修正案 杨帅 2012/4/20 
·死刑复核程序诉讼化之努力与完善 杜磊 2012/3/28 
·须重树校车安全理念和制度 乔子鲲 2011/11/30 
·家族和阶级——读《中国法律和中国社会》有感 蔡惠燕 2011/9/13 
·红十字捐赠公开还可以更详细  2011/8/2 
·生活,不是为了快而已 陈季冰 2011/7/27 
·给“盐多必失”退路也是一种责任 丁洪先 2011/3/25 
·对企业法务问题和合同法律人作用的认识 王雷 2011/1/6 
网友茶座 >>更多  
·强化程序意识确保司法程序合法公正  2012/5/31 
·简易程序修改:公诉工作的应对路径选择 张敬博 2012/5/23 
·将公益诉讼的权利交还给公民 刘武俊 2012/5/4 
·重典严刑为什么没管住“毒胶囊”  2012/4/18 
·著作权法修改应平衡各方利益诉求 刘武俊 2012/4/17 
·关于韩-方案的法律背景介绍 汉德法官 2012/2/4 
·贵州案的法治反思 汉德法官 2012/2/4 
·在愤怒与平和中走过2011 豫之鹰 2011/12/27 
·2011年中国十大法治事件回顾 法边馀墨 2011/12/26 
·康菲石油频耍“变脸”究竟游戏了谁? 江南醉 2011/12/26 
·成多余的人了?拆迁就是把老人送桥洞送终 维扬卧龙 2011/12/21 
·富豪“八胞胎”奇迹的背后实是利益链怪胎 帝国良民 2011/12/21 
版权所有@2009:律师业务研究网 访问总计:
本网站仅供学习研究之用,无任何商业营利性目的